新闻列表
NEWS LIST
深圳市鹏城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农林路鑫竹苑A栋
电话:0755-82932228
传真:0755-82932098
邮编:518040
网址: www.pcjzgroup.com
深圳吹响建设科技创新号角
深圳吹响建设科技创新号角
大运中心广泛采用照明节能、空调节能、绿色建材、节水中水、资源回用、可再生能源等绿色四新技术,为成就绿色大运奠定坚实的基础。左图为采用LED艺术灯光景观系统的大运中心主体育馆夜景效果图,上图为设置在大运中心附近的风光互补型路灯。
京基100大厦施工过程中采用了大量创新技术,核心筒施工中的顶模系统、C120超高性能混凝土及其超高泵送技术、底板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控制和M900D塔吊高空移位及拆除等技术,具有创新示范意义。
为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深圳质量”决策部署,积极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推进建设科技创新,实施标准化战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率先建成全国工程建设标准化示范城市,深圳市建设科技创新暨国家工程建设标准综合实施试点城市动员大会,今日在市民中心多功能厅举行。
大会以“推进建设科技创新,实施标准化战略,实现由‘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主要任务是总结我市“十一五”时期以来建设领域科技发展的新成就,启动我市工程建设标准综合实施试点城市工作,部署今年及“十二五”期间的建设科技和标准化工作;表彰为深圳特区建设科技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发布一批我市建设科技示范企业、科研机构;为百家标准化试点项目和企业授牌。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陈大卫、广东省住建厅和深圳市政府相关领导出席今天的会议。
“十一五”期间我市建设科技工作成就显著
建筑节能相当于省电63.6亿度
从当年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一路走来,特区建立30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和“十一五”以来,全市建设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据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我市建设科技工作的成绩。
一是形成了独具特色优势的“深圳技术”。以住宅、建筑智能化、节能、绿色建筑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为突破口,相关基础研究深入开展,组织建立了居住建筑能耗和气象参数库、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库和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并拥有全国领先或先进技术优势。2000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累计形成重大科技成果1000余项。其中,174项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华夏建设科技进步奖11项、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或综合奖项152项;累计申请技术专利245项,推广“四新”技术612项。在一批科技成果的支撑下,全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工作实现重大突破,据统计,全市建设行业企业累计获国家鲁班奖87项、国家詹天佑奖40项、国家优质工程近百项,居全省之首、全国特大城市前列。
二是形成了全国领先水平的“深圳标准”。据统计,截至“十一五”,我市建设科研单位和企业累计主编或参编工程建设国家标准48部、行业标准49部,合计97部;编制发布《绿色勘察技术规程》、《深圳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等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规范134部,正在编制30部,计划编制15部。特别是绿色建筑、建筑节能及减排、建筑工业化、地基基础、企业施工工艺标准、施工操作规程、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领域全寿命周期控制的、深圳特色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并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处国内领先水平,很多规范被国家、行业及省级相关规范引用并在全国推广。
企业标准化发展水平取得重大进步。截至“十一五”,全市累计评审发布企业工法287项,包括国家级2项、省级42项、市级243项,有力促进了全市建设工程质量和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是形成了优势技术产业的“深圳品牌”。绿色建筑设计咨询、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节能服务企业、LED照明、新型建材、钢结构等知识密集型新兴绿色产业国内领先。建筑装饰业成为深圳最具全国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先进行业。太阳能产业初具规模,涌现出一批年产值超亿元的知名太阳能企业。率先推进建筑工业化初见成效,形成了房地产骨干企业、部品生产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组成的产业联盟。目前,全市共有建筑相关产业企业上千家,年产值超过1200亿元,带动实现相关产业产值2000亿元,建筑传统产业正向绿色产业转型转变,并形成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初步凸显绿色低碳建设的“深圳效益”。发展绿色建筑、打造“绿色建筑之都”,已成为我市推动城市建设率先转型的核心战略。全市现有近80个绿色建筑示范项目、6个绿色生态园区,其中1个为国家级绿色建筑示范区,涌现了一大批具全国乃至国际影响的绿色建筑项目,在建绿色建筑面积突破1000万平方米,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在建绿色建筑面积最大的城市。“十一五”期间,全市通过新建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发展绿色建筑,节能总量累计达203.7万吨标准煤,相当于节省用电63.6亿度,减排二氧化碳534.8万吨,年节能量相当于全市节能任务量的一半左右;通过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新型墙材和绿色再生建材,累计节省水泥639万吨,减排粉尘169.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84.6万吨,减排二氧化硫6510吨,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2000.3万吨,节约土地1.1万亩。
五是初步形成建设科技创新和标准化监管的“深圳模式”。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在全国率先出台《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深圳市燃气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法规,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建设科技创新和建设标准化提供法制保障。率先成立了全国首家工程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并经过不断改革创新,建立了包括工程招投标、政府投资工程预选承包商、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质量监督、安全监督、造价监管、工程监理、建材见证取样送检、竣工验收监督、工程担保、商品住宅逐套检验及建筑节能、节材监管等在内的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的体制、机制,标准化监管有效推进。
2010年,我市被住房城乡建设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工程建设标准化试点城市。同时,建设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依托骨干企业建立了我市重点关键领域的八个建设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行之有效的建设科技创新机制和管理模式初步形成。